更多真题资料及报考疑问请加老师微信65210638
一、教学目标
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】
感受与欣赏音乐《波莱罗舞曲》,体会西班牙舞曲风格,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。
【过程与方法】
通过欣赏、聆听以及对乐器的分辨与感受,体会音乐情绪的转换与变化。
【知识与技能】
能够了解西班牙舞曲的音乐感觉,并学会通过听辨乐器体会音乐风格与情绪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【重点】
了解《波莱罗舞曲》的音乐特点及风格,并听辨乐器总结出情绪变化。
【难点】
了解西班牙舞曲风格,并分析音乐情感。
三、教学用具
钢琴、多媒体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教师请学生聆听歌曲《青春舞曲》,并根据音乐自由律动,之后进行提问: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?
学生感受音乐之后,自由回答。
教师总结:《青春舞曲》来自于我国独特的民族新疆,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,载歌载舞。当地的音乐独具新疆地域特色,给人一种跃跃欲试、参与舞动的感觉,想象到新疆人民欢聚一堂、幸福歌唱的场面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每个民族都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音乐魅力,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着音乐走向世界,感受世界各民族音乐魅力。
引入课题《波莱罗舞曲》
(二)感知音乐
1.教师请学生聆听《波莱罗舞曲》片段,并提问学生: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
学生完整聆听之后进行回答。
教师总结:乐曲由管弦乐队进行演奏,小鼓采用固定不变的节奏型从始至终进行伴奏,音乐舒缓和谐而富有节奏感。
2.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《波莱罗舞曲》及其作曲家拉威尔。
拉威尔,法国作曲家,印象派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,被誉为“天才的管弦乐色彩大师”,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《镜》,管弦乐曲《西班牙舞曲》,舞剧组曲《鹅妈妈》。
《波莱罗舞曲》创作于1928年,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,是受著名舞蹈家伊达·鲁宾斯坦委托而作,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,原是西班牙民间的一种三拍子的双人舞,后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。
(三)深入学习
1.教师播放音乐,请学生说一说乐曲具有哪些特点?
学生聆听音乐自由回答。
教师总结:乐曲始终采用固定的节奏型作为伴奏,使音乐充满节奏感与活力,主题交替重复多次。
2.教师播放音频,请学生聆听乐曲片段。并提问:乐曲一共有几个主题?每一个主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
学生聆听音乐,自由回答。
教师总结:主要分成两个主题,两个主题不断的交替重复。第一主题舒缓明亮,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;第二主题音乐感觉明显暗淡。两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3.教师分别播放第一、二主题,引导学生关注乐器变化。并提问:全曲依次按照哪些乐器演奏?给人什么样的感觉?
学生小组讨论,自由回答。
教师总结:乐曲由小鼓打击节奏进入,之后以长笛与单簧管为一组;大管与单簧管为一组;双簧管与小号、长笛为一组;中音与高音萨克斯管一组依次奏出。接着乐器不断的丰富,音乐情绪不断的丰富与浓重,让主题在这些乐器配置中弹跳游走。层层递进,音乐感觉更加饱满。
4.完整聆听乐曲,教师提问学生:乐曲力度变化是怎样的?能说说是怎样变化的吗?
学生小组进行讨论,并推荐代表进行回答。
教师总结:乐曲第一主题、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重复,没有变奏和展开,音乐力度不断加强。
5.教师播放第13届残奥会视频,体会乐曲的情感特点。
在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中,在开幕式的期间,有一个名为《永不停的脚步》节目中,讲述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。在这个节目中,背景音乐就是这首《菠莱罗舞曲》,同时这个节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。
通过视频播放,教师提问:根据视频以及背景音乐,传达出人物什么样的情感?
学生自由回答。
教师总结:通过音乐的渲染以及女孩的表演,感受到音乐的坚定与震撼,也体会到了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以及不屈不挠、无畏艰难的情感特点。
(四)巩固提升
教师分发沙锤、手鼓等乐器,请学生练习乐曲中的节奏型,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纠错、检查。然后进行小组展示,学生之间进行互评,教师最后总结评价。
(五)小结作业
小结:教师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,提问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,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,体会不同的音乐魅力,引导学生主动面对困难,不畏艰险,勇敢向上。
作业:搜集一些“舞曲”类的作品,对比欣赏,下节课谈谈感受。
五、板书设计
更多真题资料及报考疑问请加老师微信652106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