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真题资料及报考疑问请加老师微信65210638
一、教学目标
【知识与技能】
1.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结构,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;
2.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。
3.能够区分横波和纵波的特点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层的范围。
【过程与方法】
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,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。
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】
1.建立从宏观和微观、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;
2.确立学科学、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,形成地球系统观念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【重点】
1.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,区别横波与纵波。
2.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,特别是地壳的特点。
3.岩石圈概念,软流层知识。
【难点】
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。
三、教学过程
环节一:导入新课
情景设置导入。教师介绍科幻小说《地心游记》的主要内容。那么同学觉得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?进而导入新课。
环节二:新课教学
1.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书上内容,学生思考以下问题。
【问题】地震波是什么?类型有几种?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?
【学生活动】自主思考,积极探究
【教师总结】当地震发生时,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,产生弹性震动,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。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。地震波有纵波(P)和横波(S)。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。纵波可以通过固体、液体、气体,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。
2.教师PPT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片,学生读图回答。
【问题】
(1)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过几次明显的变化?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名称什么?
(2)描述地震波变化后的状态,并分析其原因?
【教师总结】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,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2次突然变化,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。其中第一次发生明显变化是在地下33千米处,这个不连续面为莫霍界面。在莫霍界面下,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。第二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2900千米处,这个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。而在古登堡界面下,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,而横波完全消失。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2900千米以下可能液体。
【课堂活动】随着我们地球内部圈层认识的不断深入,讨论以下问题。
【问题】地球内部分为几个圈层?各层的范围物质组成及基本特征是什么?
【学生活动】分组讨论并展示。
【教师总结】
环节三:小结作业
小结: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。
作业: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?
四、板书设计
更多真题资料及报考疑问请加老师微信652106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