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】
1.地理要素的构成:气候、地形、土壤、水文、生物
2.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:大气循环、水循环、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。
3.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: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。
4.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(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)
①气候:地方(局部)气候区域干旱化;
②地形: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;
③土壤:土壤受流水侵蚀,失去肥沃的表土层,土壤的肥力逐渐下降;
④水文:黄河下游沉积,河道淤高,河流改道;
⑤生物:部分自然植被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。
5.森林的作用:平衡大气成分,净化空气,补给土壤有机质,涵养水源,保持水土
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】
1.全球性的地域分异: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
2.自然带的命名规则:热量带+植被类型+带(如: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)
3.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:
(1)热带沙漠气候→→热带荒漠带;
热带季风气候→→热带季雨林带(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)
(2)亚热带季风气候→→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;
地中海气候→→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;
(3)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→→温带落叶阔叶林带;
温带大陆性气候→→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;
4.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
(1)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:
影响因素:太阳辐射
形成基础:热量
自然带东西延伸、南北更替
案例:从低纬度到高纬度,热量差异很大,气候类型呈现“热带—–亚热带—–温带—–亚寒带—–寒带”
(2)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:
影响因素:海陆位置
形成基础:水分
自然带南北延伸、东西更替
案例:从沿海向内陆,干湿度差异很大,自然景观呈现“森林带—-草原带—-荒漠带”。
(3)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:
影响因素:地形
形成基础:水热(水分、热量)
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逐渐更替(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)
注意:①山麓自然带(基带)与该山地所处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。
②山地垂直带谱的复杂性(完整性)受以下因素影响:纬度位置、海拔高度、相对高度
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、海拔高度越高、相对高度越大,垂直带谱的数目越多、越完整。
5、非地带性因素:海陆分布、地形起伏、洋流影响等。
(1)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地区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: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地区缺少陆地的分布
(2)马达加斯加岛东侧、澳大利亚东北部、中美洲东北部、巴东南沿海形成热带雨林气候
原因:地处信风的迎风坡,降水量大;沿岸有暖流经过,起增温增湿的作用。
(3)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,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:地形因素。安第斯山的
西岸是迎风坡,东岸是背风坡。
(4)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原因: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提供灌溉水源。
(5)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:东非高原地势高,气温低,空气对流运动较弱。
(6)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超过60°N: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
东亚亚寒带针叶林带向低纬延伸原因:千岛寒流的影响
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小编微信65210638领取